乌海市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2022-07-18 00:00

为进一步提高气象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我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内政发〔2021〕1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乌海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聚焦“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积极服务于乌海市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发展,做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谱写乌海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新篇章贡献气象力量。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治理体系,气象核心业务取得较大突破,精细化预报、城市防灾减灾、环境气象服务等领域达到全区先进水平。到2035年,全面建成人民满意、技术先进、更有活力、更加开放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气象对乌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网格员和防御责任人培训内容,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纳入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制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健全快速响应、高效联动的多部门气象灾害防范应对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健全并落实重大气象灾害停工停产停课停运制度。(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气象局,市教育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牧局,各区人民政府。列第一位者为牵头单位,下同)

      2.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完成暴雨、高温、低温、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和雷电等主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和区划,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在重点行业的应用研究。强化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识别研判能力,建立基于不同承载体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健全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制度。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拓宽农业保险气象服务领域,为灾害损失评估、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开发和理赔提供技术支撑。(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自然资源局、水务局、农牧局,中国银保监会乌海监管分局,各区人民政府)

      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制定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标准,规范预警信息传播管理,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精准度。健全三大运营商重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和全网免费发布机制,加强新闻媒体、应急广播和通信运营企业与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有机联动。落实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推动预警信息发布到村到户到人。(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文体旅游广电局,内蒙古自治区通信管理局乌海市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各区人民政府)

   (二)增强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4.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气象服务。在龙游湾湿地、黄河乌海段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科学合理布设生态气象观测站点,提升重大生态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生态质量和生态功能修复气象监测评价,开展极端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对生态安全影响的预警服务。加强遥感技术在植被、水体、积雪、沙尘、黄河流凌等方面的监测评估应用,推进遥感产品在防灾减灾救灾、城市建设、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强化黄河凌汛气象服务能力,做好生态经济气象支撑、生态治理气象保障工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应急管理局,各区人民政府)

      5.提升蓝天保卫战气象服务能力。强化与宁蒙交界地区各盟市气象局联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大气自净能力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效果气象影响评估业务。深化与生态环境部门合作,联合构建环境监测站网,建立大气环境气象服务中心,推进数据共享、会商研判和应急联动,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会商体系,开展城市大气环境动态评估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气象决策服务,提升大气环境治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应急管理局,各区人民政府)

      6.提高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推动建设温室气体观测站,提高温室气体监测评估能力。开展本地气候变化数据库建设,加强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分析研判。强化气候变化对我市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开展乌海湖气候效应研究。开展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等气候可行性论证。(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各区人民政府)

   (三)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7.加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建立精细到镇(街道)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体系,强化农村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应用自治区农牧业气候区划和主要农牧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成果,服务保障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灾害保险。打造乡村旅游康养特色气候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牧局、文体旅游广电局,各区人民政府)

      8.发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围绕全市农业产业布局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发展精细化、定制化、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完善农业气象观测,安装农田小气候观测仪。开展全市种植结构调查和跟踪评估,完善不同作物种类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全力服务保障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建设葡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加强气象要素对葡萄全生育期影响的研究,提高葡萄产业的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学技术局、农牧局,各区人民政府)

   (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管理水平

      9.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能力建设。发展高质量科学人工影响作业能力建设,提高人工影响精准探测、科学催化、实时通讯和安全保障水平。深化人工影响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开展云降水特征、作业条件识别、作业效果检验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生态修复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典型云降水系统增雨(雪)作业频次和效率。探索无人机技术在增雨方面的应用。健全森林草原防灭火、干旱等重大灾害及重大应急保障人工影响天气服务机制,提升快速应急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农牧局、应急管理局,乌海机场,各区人民政府)

      10.强化安全作业和安全监管。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体制。全面应用内蒙古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推广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手段,配备视频监控、智能终端等防控装置,提升作业站点、运输车辆、弹药库等关键部位和场所的综合安全防护水平。依法加强站点、装备、人员、弹药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定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联合检查和应急演练。(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应急管理局,乌海军分区,武警乌海支队,各区人民政府)

   (五)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11.推进气象融入行业发展。建立行业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长效互通共享。联合交通部门建设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开展交通高影响天气易发、敏感区域的灾害风险调查,研发交通气象服务产品。联合卫健部门开展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与气象因子相关性研究,研发花粉过敏等健康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加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联合旅游部门开展旅游景区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排查,建立重点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信息联合发布机制。(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交通运输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健康委员会、能源局、文体旅游广电局、应急管理局,各区人民政府)

      12.提高城市安全运行气象服务能力。研发大风、暴雨(雪)、沙尘暴、高温等城市生命线高影响天气专项服务产品,增强城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健全多部门内涝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城市内涝监测体系,发展城市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服务。强化与“城市大脑”管理平台的对接,推动气象融入城市应急风险管理和治理体系。(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应急管理局,各区人民政府)

      13.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供给。聚焦公众多元化服务需求,统筹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研发覆盖衣食住行游学康等美好生活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推动全市气象科普载体一体化建设,加强气象科普示范校园建设和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气象安全意识和防灾避灾自救互救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教育局、科学技术局、文体旅游广电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局,市科学技术协会,各区人民政府)

   (六)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14.强化重点领域技术攻关。重点发展智能网格主客观订正、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和多源实况数据融合分析技术。强化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技术。研究河套气旋等重要天气系统发生演变的规律,开展干旱、大风、沙尘暴、寒潮、暴雨(雪)、高温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指标和预报模型,不断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形成机制和预测技术研究。强化重污染天气气象条件预报技术研究,开展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报技术研究。(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学技术局)

      15.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聚焦全市能源、生态、葡萄产业等重点领域,推进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推动“异地孵化、乌海转化”模式有效运行。推进科研业务深度融合、部门企业深度合作的研究型业务新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学技术局、教育局)

   (七)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16.增强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加强重点山洪沟、重要干线公路、旅游风景区、工业园区等区域气象灾害监测。建设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完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网。发展遥感监测,丰富遥感数据资源,提高多源卫星气象综合应用能力。强化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各区人民政府)

      17.提升智能气象预报能力。发展延伸期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技术,提升暴雨(雪)、高温、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早期预警能力。加强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在水文、环境、能源、交通、旅游等专业领域的释用技术研究,发展干旱、寒潮、暴雨(雪)、大风、沙尘暴对不同行业的影响预报业务,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50分钟以上。(责任单位:市气象局)

      18.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健全分灾种、分用户的决策服务供给体系。研发普惠化、分众式气象服务产品,强化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智能制作和按需推送服务。完善行业气象服务指标,建设行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发展以用户决策、调度、指挥为一体的专业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

      19.强化信息支撑保障能力。提升气象通信网络传输速率,满足数据时效性需求。提高信息安全防控能力,实现网络安全与业务系统同步规划、建设、运行。加强部门合作,强化气象探测资料汇交和管理。改善内蒙古气象局乌海异地气象资料备份中心基础环境,推进数字化档案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网信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局、财政局,市大数据中心,各区人民政府)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统筹做好资金、用地等保障。市气象局要加强对方案实施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区人民政府)

    (二)加强投入保障。建立健全地方财政投入机制,落实气象从业人员公用、医疗、养老等管理政策,支持气象领域科学研究和科研项目建设,将气象事业运行和项目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市、区两级政府财政预算,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气象局,各区人民政府)

    (三)加强法治建设。认真落实气象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实施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统一发布制度,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健全气象标准体系,强化气象标准执行。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区人民政府)

    (四)加强人才保障。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设高层次气象人才队伍,培养满足多领域服务需求的复合型气象人才。围绕预报预测、气象服务等领域建设高水平气象科技创新团队。(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区人民政府)

    (五)加强统筹规划。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任务落实,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供需适配、主体多元。(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区人民政府)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